各位朋友,大家好!小编整理了有关心衰病人护理措施的解答,顺便拓展几个相关知识点,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我们现在开始阅读吧!
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措施
1、(1)立即协助病人取双腿下垂位。 (2)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6—8L/min)经30%—50%乙醇湿化的氧气鼻导管吸入但吸氧时间不宜过长应间歇吸入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2、左心衰竭患者应给予给高流量(6~8L/min)吸氧,酒精(30%~50%)湿化,降低肺泡及气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肺通气。
3、急性左心衰的抢救与护理 镇静剂:肌内注射吗啡3~5 mg,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躁动带来的额外心脏负担,并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4、平喘 静脉滴注氨茶碱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可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肺水肿。(四)护理问题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水肿有关。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肺淤血、呼吸道内大量泡沫痰有关。
5、注意病人体位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首先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患者除外)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于呼吸,使痰液易于咳出。
6、对肥胖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在护理时应随时变换体位,以免发生褥疮。必要时可给予持续使用褥疮气垫。 9 急性左心衰患者在大便时,护士要嘱咐不要太用力,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心力衰竭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8大护理事项
保暖防着凉 心力衰竭患者应注意气候变冷时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减少发病诱因。别干重活 专家指出,心力衰竭患者不应做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应听取医生的建议。
对于在家休息的病人,注意病人家庭、经济和社会处境等,如果病人身负家务如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等,显然不能卧床成坐在椅子上休息,需动员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帮助病人,以减少过早活动对病人的危害。
对于心衰的患者必须要保持居住环境的干净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整洁,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在通风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患者的保暖,避免空气对流影响患者。
心力衰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心力衰竭可引起并发症,如低钾血症:多见于噻嗪类或袢利尿剂连续应用或大量利尿后。
心衰竭的护理和入院
1、以毛花苷丙(西地兰),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禁用。利尿剂 血管扩张剂 硝普钠缓慢静脉滴注 平喘 静脉滴注氨茶碱 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可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肺水肿。
2、(5)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不安情绪。 (6)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立即协助病人取双腿下垂位。
3、◆ 心力衰竭病人要限制盐的摄入,强调低盐饮食,防止水在体内潴留,导致浮肿和心脏负担加重。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易消化为宜。注意少量多餐,因进食过饱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
4、护理措施 1,给氧 迅速纠正低氧血症,遵医嘱给予高浓度〉50%,高流量4--6L/min正压给氧。使血氧分压维持在正常范围里。
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配合及护理措施有哪些?
吸氧:高流量面罩吸氧,并给予酒精湿化6~8L/min,可增加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及时调整氧流量,经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以确保用氧效果。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肺淤血、呼吸道内大量泡沫痰有关。
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高流量氧气吸入(10~20ml/min纯氧吸入),并应在湿化瓶中放入酒精或有机硅消泡剂。
注意病人体位护士一旦发现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首先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端坐位,双腿下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患者除外)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于呼吸,使痰液易于咳出。
急救措施:体位急性左心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应立即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取坐位时应给病人提供倚靠物,以节省病人体力,并注意保护病人防止坠床。
一般治疗:取坐位,吸氧,心电、血压和指端氧饱和度监测。急救措施:根据病情使用吗啡。消除肺瘀血的治疗措施: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心衰患者应该怎样更好的养护心脏?
1、合理休息,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继续过度劳累也是要听从的建议。已经心衰在发展,很多人会有胸闷、呼吸不顺畅、心律失常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同时存在,患者的身体负担重。
2、心衰发作时不能乱动,可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如出汗多时,要注意保暖,有条件者应及时供氧。还可用布带轮换 结扎四肢,5—10分钟换一次,这样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晚餐宜少食,防止夜间心脏病发作。
4、在服用西药控制基础心脏疾病的基础上,预防心衰发作,控制慢性心衰,可以通过服用中药的方式,比如芪苈强心胶囊,可以调整心脏功能,与西药的四联疗法具有相似的作用,可以起到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
小伙伴们,上文介绍心衰病人护理措施的内容,你了解清楚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任何问题可以给我留言,让我们下期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