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知道语文这门学科的演变这个问题吗?如果不了解该问题的话,小编将详细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的发展史
1、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2、“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式学堂。当时的课程以及其他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3、据《六十年”语文“史论(1887-1950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什么年开始的
1、年开始的 我国古代没有“语文”这个词,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现今,“语文”二字早已根种在现代人的心中,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从街井的妇人到彬彬的学子。
2、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1903年起开始设置的。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4、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套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的语文课程纲领是20世纪初由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新制中学的国文课程纲要》。
5、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开始教学“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其中的“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语文课程。两汉以后,教学就是诵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6、年解放以后,从一年级开始就是一篇篇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课文篇幅短小,可后都没有作业,只是几课以后有一练习,每个练习大约有4道题。50~80年代,单元结构的教科书编制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即汉语文)。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
语文性质的演变
语文学科的演变过程如下: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
如今,语文并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而是人们的思想,是人们表达能力的体现。
“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缩写为“语文”一词出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五四运动爆发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语文”一词被人大量使用,出现“语文课程”的说法。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例如,关于什么是比喻的知识,关于什么是举例论证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疑问句的知识等。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年6月,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一些专家们认为中小学都因该以学习白话文为主,同时要进行全面的语言训练。
语文单独设科是在1905年。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设国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故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
“语文”产生于19世纪末,1887年张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个常用词了,但作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课程名称的时间较晚。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以上内容就是解答有关语文这门学科的演变的详细内容了,我相信这篇文章可以为您解决一些疑惑,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反馈,谢谢阅读。